-
榮格 – 晚年沉思錄, 自傳, 紅書
花了點時間一口氣倒序看了這3本書. 還好是倒序來看, 否則真的會看不明白. 這3本書不是工具書, 沒有一個個清晰的理論或應用類標題. 這都是榮格本人對心理學理解和研究的心路歷程. 有興趣是因為個人比較偏好他的思想, 而且所涵蓋的範疇很廣. 相對於弗洛伊德很多時都把性為主要關鍵, 不是說完全無關, 但太濫用, 有些例子感覺是為了令分析合理化而強加上性相關原因, 他的夢的解析看到一半, 後半已經是快讀跳過.
晚年沉思錄和自傳都好理解. 晚年沉思錄補充了自傳沒有說明的一些想法細節, 呈現純粹的內在世界, 更打開心扉與讀者交流. 自傳相對太多修飾, 比較正經, 閱讀趣味性沒有晚年沉思錄的好, 是一本按時間純叙事的自傳.
到紅書, 愈讀愈慢, 要代入榮格的思維才能看明白. 雖然說紅書是榮格的私人日記, 但我愈看就有種像在翻閱聖經的感覺. 因為紅書的內容是探索, 內容多是榮格的夢和跟自己的對話, 內心的掙扎, 每一段都是故事, 都包含很多隱藏信息的要傳達, 需要邊看邊回想晚年沉思錄和自傳的內容, 以及其對心理學的理論, 把自己成為他才能理解.
-
色度 CHROMA by Derek Jarman
說到作者, 大家應該對電影<藍>會比較熟悉, 而色度這一本書是可以隨時拿來翻看閱上數十遍的書. 寫的方式表面上看很隨意, 但作者用顏色來分類, 不只說顏色, 不只是散文. 藝術涵養深厚, 文字中的意念和想像力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討的, 每個顏色的延伸表達了不同的議題, 從哲學家語錄、詩作、神話故事,並論及歷史到社會文化現象. 書中同時穿插了作者從小孩, 成長, 失明, 患病, 到生命盡頭的輕記錄.
"我發現自己在一個櫥窗前看著鞋子. 我想要給自己買一雙鞋, 卻阻止了這個念頭. 我正穿著的鞋子, 應該夠讓我走到生命的盡頭."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Palaces For The People - by Eric Klinenberg
本書全名是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運用社會性基礎設施扭轉公民社會的失溫與淡漠”
“Palaces For The People - How Social Infrastructure Can Help Fight Inequality, Polarization, and the Decline of Civic Life”
中譯本書名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一句是英國玄學派詩人John Donne於1623年創作的詩歌作品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擁有全部的自己. 每個人都是這塊大陸的一份子, 主體的一部分.
大家都知道社區設施的重要性, 這本書的例子說明了好的社區設施不是提供了一個”名義上”的場所便代表任務完成, 然後仍然是各自在空間內活動卻沒有交流. 真正的社區設施是需要為民眾建立社區意識,提高凝聚力, 以至於發揮教育推展、保健養生、社區與文化發展、社會救助等多種服務. 書中的一些例子, 治安不良的廢棄空地, 改造成開放式綠地及小公園, 研究人員發現根本不用提高警力便能減少犯罪. 又例如瑞士政府設立的海洛因吸食區不僅是讓民眾注射毒品的場所, 也屬於社會設施, 讓癮君子, 輔導員和醫師更可定期在此互動. 很多時候不是靠趕走, 打壓的方式才能打造美好, 而是需要提供可以讓人們連結的地方.
這讓我想起紐約的High Line, 最初是1999年由當地居民自發創立了一個非營利性的組織 -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將其保留不用被拆除. High Line設有花園, 表演平台等. 轉型成功為成為活化古蹟的一個很好的案例.
-
液態現代性 by Zygmunt Bauman
Liquid Modernity by Zygmunt Bauman
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特質, 就是 - 液態. “現代”的既有模式無論是政策, 公司, 個人, 產品品質等, 都是以可靠, 穩固, 持久這些元素為主來發展整個社會. 後現代已經是進行式, 對效率和創新的追求, 由土地發展到網絡經濟, 所有事物的lifecycle愈來愈短. “流動”取代了”秩序”, ”短期” 勝過”長期”. 要在這後現代生存, 作者指出唯有以液態的心態 – 即接受快速轉變, 改變心態, 在不同時候都作出相應的變化, 才是生存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新一代選擇做斜槓族而不是打長工做一個平凡的上班族.
作者的想法令人想起李小龍說的”Be water, my friend” (源於1971年電視劇Longstreet內的對白), 兩者的思想有共同之處 – 如水般行動. 李小龍這名句延伸到深一層的意思是要提醒人, 不要框住自己, 有在不同的情況下, 在適當的時候作出相應的應對, 可攻可守, 既柔且剛 – 水流動的形態, 即液態.
-
This is a Good Guide - for a Sustainable Lifestyle – Marieke Eyskoot
Visiting bookstores wherever I travel to is one of the must-go places. This book perfectly be found during the relaxing trip in Copenhagen. Sustainability sill a hot topic from a country level and big corporates make this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s one of the normal practices.
And from an individual perspective, how can we action more apart from buy less, plastic free, recycle, etc.? This is a Good Guide gives ideas from fashion, beauty, food, home & work, leisure and knowledge for us to have a sustainable lifestyle in detail. The key is from you, from us. Knowing more about the production cycle, understanding the sharing economy, building up your confident from inside with a healthier mental not relying on clothes, cosmetics, things you own.
Its about sustainable lifestyle for the planet good, and for your own good.
-
擺放的方式:安排物件的修辭 by Leonard Koren
Arranging Things: A Rhetoric of Object Placement
一本適合閒閱的書. 不管是畫作或實景, 擺放的方式是有一套基礎的系統, 以表達出其企圖, 例如客廳中的傢俱裝飾擺設掛畫等用來反映屋主的品味及營造一個舒適的地方讓人於忙碌一天後回去提供可以放鬆的環境; 店舖櫥窗的用色, pops, 排列和展示手法如何跟客戶溝通吸引他們, 令他們產生購物意欲; 而畫作雖然是2D平面, 但是內裡構圖如何, 顏色考慮, 物件的擺放方式其實是一個訊息的傳遞, 是故事的表達. 最有趣的地方是, 每個觀看者所接收到的, 可以有上百個不同的解讀.
八個修辭原則 -
形體的:層次、輪廓、觀感
抽象的:隱喻、神秘感、敘事性
整合的:連貫性、共鳴 -
Cult-ure: Ideas Can Be Dangerous by Rian Hughes
2011年出版, 作者當時探討digital world開始對傳統創作以及文化的影響, 鼓勵自我反思同批判分析, 對文化的所有形式進行了抽象探索. 書名 Culture一字拆成了 ”Cult” + “ure”, 突顯了主題. 這本質上是 200 種左右的方式來看待構成文化這樣模糊的事物的所有事物,從思想傳播的方式到思想是什麼,到思想如何透過框架「創造」, 當中亦介紹了很多設計概念和理論. 最近拿出來翻閱, 套到social media和AI為主流的現在一點也不過時, 文化權力正轉移給創造性嘅個體, 每個人都有足夠既空間分享自己既想法同創作. 大膽, 危險, 機會, 顛覆. What’s next in our culture?
-
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 by 馬克.歐傑
Non-Lieux. Introduction a une anthropologie de la surmodernite by Marc Augé
地方 = 是空間+時間+人.
這當中包括了地方感(sense of place), 地方依戀(place attachment), 地方認同(place identity)和地方依賴(place dependence). 非地方指的是因應加速人或物的運輸而產生的必備設施(快速道路, 交流道, 火車站, 機場), 以及交通工具本身(汽車, 火車或飛機), 也包括顧客川流的大型連鎖旅館, 超市, 甚至是那些讓全球難民、流亡者短期棲身的中繼站 – 相對流動的空間; 而地方即相對固定, 停留時間比較長, 生活和居住的空間.
從地理及建築角度, 更什是在個人故事和歷史發展來看, 其實沒有地方和非地方之分. 非地方中那些擦身而過的活動及地方本身的功能, 都載著很多故事和歷史. 有運輸交通才有社會發展, 才有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交流. 短暫停留都有記憶, 如人們在機場說再見, 擁抱, 祝福, 迎接等, 都存有很強的故事. 幾分鐘車箱內的對話, 幾秒鐘的景象, 可是會影響某個人的將來的可能. 非地方只是在定義上比較流動的空間而已. 作者說的更多是借用非地方一詞來探討人類學和文化的發展.
-
仕掛學: 使人躍躍欲試、一舉兩得的好設計 by 松村真宏
作為一名設計策略師, 很多時工作就是設計出能解決問題的產品或服務, 因為所有設計都是以人為本的. 而設計成果不一定要驚天動地, 不一定是顛覆性的. 反而一些看不見的點子無形地改變消費者的想法或人的行為, 那才是更有意義. 硬要改變人本身的習慣, 或只靠罰則規條, 不見得有很好的成效, 不是自願的, 雖然都可行, 但何不讓人們心甘情願的, 引起他們的興趣, 從而改變.
這本書的作者一樣, “仕掛”意思透過有形卻似無形的裝置,喚起人們的注意與反應,誘導人們不自覺照著你的設計去行動,從而達成預期的效果. 當有”play”玩味的元素, 引起人們的注意, 行為就會改變. 所以”serious play”是設計過程中很重要的必需品.
-
You Can Find Inspiration in Everything - (And If You Can't, Look Again) by Paul Smith
Bought this book because of Paul Smith and the book title, which same as what I mentioned in “The Good Design Plan” – inspirations are from our daily life. (you can find the full article in my website under “Thoughts”) This is not a fashion book, but a reflection showing how and where Paul Smith find his design inspiration through different media, from images, texts, chats, observations, etc.
-
烏托邦工具箱 Utopia Toolbox. 1 by Juliane Stiegele
朱麗安, 德國藝術家及大學教授. 2013年創立了「烏托邦工具箱」計畫. 這本書沒有很偉大的教你如何打造一個理想國, 而是運用不同的媒介去思考, 去反思我們現在生活上的不同面向. 沒有分大小, 沒有分強弱. 大眾的不一定對, 小眾的不一定錯. 既有的很難一下子改變或是顛覆掉. 那不如由自身開始建構小小的烏托邦, 讓生活逐小變得美好, 一步一步影響他人. 既有的難以改變, 那就建構新的好了.
-
The Designer’s Cookbook: 12colors, 12menus by Tatjana Reimann, Caro Mantke & Tim Schober
You will love this book if you are a designer, a foodie and someone who loves cooking like me. I guess most creative people are similar? Found this book during a trip to Munich, most of the books are in German, while this one caught my eyes because of the book cover. As titled, each menu is formed by one color, with appetizer, main course, dessert and a drink. All dishes are made with fresh ingredients and no artificial colors are added. Interesting idea and the dishes are so naturally made.
-
空間物種: 一部空間使用者的日誌 by Georges Perec
Espèces D'espaces by Georges Perec
把不同的空間利用”物種”的角度去分類, 然後進行分析. 分析的不是”什麼是房”, “什麼是樓”, 因為文字上的名稱是由某(些)人賦予, 方便統一和溝通. 對, 文字確實很方便, 很有用. 如我現在用文字的來分享.
但若從意念上, 人身處或在使用各種空間時的意義, 即其實問題是”房是什麼”, “樓是什麼”; 是人與空間兩者之間的連結 - 情感, 記憶, 經歷等不同元素組成. 所以即使是同一個空間”物種”, 對於每個人的感受和定義都不盡相同, 有時更是南轅北轍.
-
The Practice of Not Thinking: A Guide to Mindful Living by Ryunosuke Koike
An easy read little book to refresh ourselves, clean up our mind from the infodemic time, self detox to reconnect our five senses, to be more human. Things mentioned in the book are common things and we all know, its more like a pocket tips to remind us after a stressful week or information overloaded.
-
古著文本 by 許舜英
看到這本書之前並不認識許舜英, 廣告創意人, 作品流露強烈風格與獨特創意.
喜歡她的文章除了是因為其觀點和細膩觀察外, 更令人為之著迷的是難以閱讀的用詞和句式結構.
不會很直白的描述, 需要很慢很慢的去細味每一編. 這是其中一本讓人閱讀速度比平常慢但又很享受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