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思關於我和真實的我於不同年代都一樣
正在閱讀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想起我之前 “眾 . 我 . 思想” 的一篇說到關於AI和 “真實的我”, 當中用了電影Surrogates做例子, 說AI的發展如何令人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在虛擬背後.
而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提醒了我, 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中說到 “全世界就是一個舞台”, 亦有很多人會說人生如戲.
其實把真實的自己隱藏這件事不是AI世代的專利, social medias入面充斥了許多人設, 許多假故事. 而回到現實世界, 每個人除了獨處時, 基本上都戴上了不同的面具, 去符合別人的期望, 去演活不同的社會角色, 或希望讓別人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打造出來的人. 就像是一齣齣戲, 地點是舞台, 你是演員也是觀眾, 他們是觀眾也是演員.
然後有些人有些時候就算是獨處時, 那些面具還在, 不願意面對現實, 把自己也欺騙.
-
/ 長壽 Longevity
長壽不是活得越長越好,而是如何以自然健康的方式慢慢變老, 待年紀老邁時仍能輕鬆自理日常生活.
Longevity is not about the longer you live the better, its about how to get old slowly in a natural healthy way, you can still take care of your daily life easily when you get older.
-
/ 做自己就好
當別人說你太敏感和想太多時,原因主要有二:
1. 他們看不到/看不出來我所看到,猜想到,或者是預計到的.
2. 他們想把自己背後不好的企圖和壞主意隱藏掉, 而很多時這都是後來經事實證明出來的結論.
所以不要輕易被人左右你的想法.
-
/ 心理病
最近看新聞說有一外國少年因意外暈倒,醒來後突然不懂母語,只會說第二語言,醫生診斷說是外語綜合症,但第二天少年的朋友來了探訪,慢慢溝通,少年開始可以重新理解和說出母語單字,後來完全復原了。
醫生說外語綜合症是因為腦部受損而發生的,但我在非專業角度去想,其實這是不是一個心理病的症狀呢?因為突發的意外令少年受驚過度所以心理上暫時逃離現實,有點像解離症般
-
/ 眾 . 我 . 思想
AI發展越趨成熟, 作為創作者, 認為這個發展的確從日常生活和工作上帶來很多便利. 然而在創作及思想獨立上, 卻是一個限制. 因為AI是基礎於演算法, big data來運作, 即是一些已存在的很多數據和案例發展而成. 所以創作時基本上不會用AI工具, 但發現最近有些公司會用Midjourney, ChatGPT, AI photo來創作, 寫文案和修圖. 但這些其實都欠缺真實, 不夠自然, 且少了溫度. 下一代的人大部份接觸的會是虛擬, 例如AI generator, ChatGPT等的工具, 得到問題的答案就只被限制於AI內有的資訊, 或一些語言偽術, 他們的思維將會被弱化. 有點像2024年電影Uglies.
另一方面, 很容易讓 “真實的我” 隱藏在背後, 現在已經可以足不出戶地生活 (但這說穿了只是生存, 真正的生活需要走出去, 與大自然和人實在的接觸). 2009年上映的電影Surrogates就正正把這個話題演了出來. 未來的人都有一個跟真人一樣的機械人替身, 幫自己外出工作生活, 你看到的像是真實的我, 但其實是另一個我. 兩個我性別外型可以完全不一樣, 訂造時說明要求就可以了. 那麼, 我是在和誰交流?
-
/ 我的設計配方 My Design Formula
不管是在建築室內設計或是設計策略的項目上, 創作時其實都只有Framework框架, 沒有一定的配方, 每個項目都是獨一無二, 需要的是如何從林林總總的ideas點子和tools工具中挑選最合適的來轉化並組合. 有需要既時候會加上一些value added proposals為項目加分, 令方案更有記憶點, 更加touch people’s emotion. 設計的力量很大, 視覺表達很直觀, 加上文案中文字的感染力, 再加上那些看不見的設計, 成為我的設計基調.
-
/ 下集 – 治療
佛洛依德及很多精神治療師都偏向心理病是基於以前的一些經歷, 特別是小時侯從家庭及性相關形成, 而只要協助病者找到原因, 面對過去, 才可以好轉. 但個人反而偏好榮格和菲爾史塔茲(Phil Stutz) 的一套. 其實很多患者都知道問題的原因, 就是因為太痛苦承受不了, 才會逃避才會生病. 只叫患者面對過去幫助有限.而且問題根源不一定跟小時候或性有關. 先直接給予一些正面思考及活動建議, 先以最短時間讓情況好轉, 減輕症狀, 效果從很多實際病例反映出來其成效其實更好. 即先行為療法再精神分析療法. 有些案例什至只需要行為療法已可以讓患者完全康復.
看看曼弗烈呂茲(Manfred Lutz)於”你瘋了 Irre!”的其中一個案例 – 一位病患不願意說出自己的問題, 於是治療師提找出辦法, 在不知道問題下為患者治療: “如果將程度以零到十來表示, 零代表糟糕透頂, 十代表問題完全解決, 目前是在哪個等級?” 讓患者去思考於狀況比程度零高(即是只有2, 但都比零好的時候), 是處於什麼狀態下? 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又會問: “當某天感覺比例好時, 是什麼讓你察覺到自己心情好一些?”, “你認為日常生活有哪些不需要改變?” 所有這些提問, 都讓患者專注在好心情的時候, 和什麼事情可以讓自己心情好起來. 久而久之就不藥而癒.
很多精神治療師都叫患者面對過去, 改變現有生活, 但這些過程都很漫長, 倒不如試試Phil Stutz的”工具”, 一些他的生活智慧, 不是什麼艱深的大道理, 而是一些小練習. 沒有什麼仙丹, 但會有看得到的進展, 讓患者有即時的情緒舒緩, 而不會像開始說的那種只讓人沉淪於過往的痛苦經歷或找不到問題原因的輪迴中. 一點一點的進步, 讓患者們看得到希望.
-
/ 瘋狂的正常人 vs 正常無比的瘋子
如題. 哪個才是正常, 哪個才是瘋狂, 哪個比較可怕?
1 - 清楚知道自己有幻聽幻覺但生活得快速且不影響別人
2 - 有精神病但具有極高創意的藝術家
3 - 平常十分正常友善但會突然失控傷人
4 - 成功但獨裁且極其殘忍的領導者
什麼才是正常?跟著大部份人讓自己看起來是正常,其實這是“合群主義”的性格弱點. 從書本”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瘋狂簡史”, “你瘋了”; 到影集”The OA”, “Stutz”; 及其他心理學相關的參考, 由心理層面, 到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說明了在現今社會讓自己看起來”正常”, 迎合大眾才是對的, 至少是明智的選擇. 但, 究竟瘋狂不瘋狂, 只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看法, 當時人可不同意. 即哲學中提到的哪個才是真實的我 - 你自己眼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和真正的那個自己. 於批判太多, 壓力太大的環境下, 大部份人或多或少會有些心理病, 大部份都不明顯, 因為已習慣了在大都市生活下的偽裝. 反觀那些將自己精神病的病徵曝露於人前的, 是否比較不可怕? 當然仍然有需要提供適當的治療, 至於怎樣治療才是洽當, 會在之後的文章後續探討.
-
/ 沿途風景, 需要主動去發現
一個人在途中, 在地鐵或巴士上, 我一般都會戴上耳機, 聽著音樂, 不怎看手機. 若是在的士上, 就只愛靜靜的看窗外風景, 想找找城市中的小趣事, 想找找隱藏在石屎中的森林, 又或是簡單的發個呆.
原來這些自然不過的事, 在手機中毒的年代卻是一件絕不自然的事. 某一天在路程的一半, 司機突然說 “真的很好, 現在很少看到人在車上不看手機”, 忘了怎麼回答, 大概都是那些就自己比較愛靜, 平常太忙吸收太多資訊, 需要detox一下.
想起了一個廣告, 大概是小女生在電梯內只顧看手機內的比賽, 完全沒注意到後來進電梯的就是那個她喜歡的球星, 然後就這樣錯過了.
其實不只沿途風景, 人生如是, 演算法給大家餵食太多, 很多人習慣了, 就忘了主動思考, 主動尋找, 產出都是倒模, 都是交功課, 完成就好, 而不是做好. 是的, 不是所有人, 但是, 是很多人 如是.
科技是工具, 思考才是自己. 主動才不會錯過, 至少試過.
-
/ 給無家者一個家 Home for the Homeless
不希望有露宿者, 但不協助他們自力更新, 不給他們找居所, 只是趕走他們, 將橋底下的空地鋪上一個個四角錐體, 將公園內的長椅用扶手將坐位一個個隔開, 球場關門, 大半夜洗街給人趕走, 等等. 與其只是不人道地不停將他們趕走, 不如試試這個方法 –
在一些空地設置貨櫃屋, 有點像方倉, 每個倉間成幾個空間, 每個空間只有一張床, 每天晚7朝7開放, 需要用身份證拍卡進入, 有點像在機場的 e-channel, 洗手間和淋浴在獨立的倉. 可以收費, 可以用勞力去抵償, 如幫忙打掃房間和洗手間, 或別的社會服務. 如果沒有保持地方清潔的, 將會被拒絕使用若干時間.
這樣應該可以減少露宿者, 給他們工作, 令他們自給自足, 城市環境亦會有所改善.
-
/ 豪華版板間房 Co Living in the Old Days
香港人煙稠密, 六十年代經濟關係有人多人住在板間房, 甚至是籠屋. 板間房, 故名思義, 就是用木板間格出來的房間, 因通風問題, 一般近天花部份都是只有窗花, 所以隔音很差, 沒有太多私隱. 這些板間房一般都是共用客飯廳, 廚房及衛生間. 籠屋比起板間房更差, 籠, 就是用鐵網將一張張 “碌架床” 圍開, 一個 “籠” 就是一個單位, 一個家.
中間有一段時這些板間房和籠屋好像減少了, 但原來只是被隱藏了, 因為不合乎法例, 不合乎消防條例, 原來只是轉移了, 逃到了工廈 – 獨廁, 熱水爐, 這些經常在招租網站看到. 也有Co Living, 專攻年輕人市場, 說穿了, 就是符合法例及私隱度增加了的豪華版板間房.
共居當然有它的好處, 但更多的實例是因為香港樓價太貴, 而屋太細.
-
/ 設計文化 Shaping the Culture
Design shapes culture, 上一篇說文化和設計互相影響,設計創造新的文化, 文化作用於設計, 又更新著文化.
在經濟環境發展愈來愈好的發展, culture shapes design 隨著時間愈來愈多的產品和服務面世, 人們開始不只追求基本, 他們開始也追求外表華麗的或新奇的事物, 即 desire, 加上商家們想要維持及增加營利和銷售額, 除了設計新的以 desire 為主, 不是真的需要的必需品外, 有些地方政府和商家會刻意創造一些設計去影響文化和生活習慣, 令社會得以發展和保證他們的產品得以大賣.
-
/ 文化影響設計 Culture Shapes Design
How culture helps to formulate design? 不止一次跟朋友討論究竟是 “culture shapes design” 還是 “design shapes culture”, 最後得到的結果是 – 兩者階有. 文化和設計兩者關係密切, 相互影響, 設計創造新的文化, 文化作用於設計, 又更新著文化.
文化本身受國家歷史習俗生活習慣天氣地理環境等影響, 例如因為有宗教所以有教堂廟宇, 因為有戰爭所以有武器, 因為要遷徙所以有蒙古包, 因為會水浸所以有高架屋, 因為山多地少所以有梯田... 等等這些, 都是始於需要. 後來生活條件變好, 設計產物包括產品和服務, 開始由需要變成慾望, from need to desire, 所以我會比較主張先有“culture shapes design” 才有 “design shapes culture” 的情況比較多.
從歷史, 生活方式等和上述的例子看, 文化的不同導致不同的設計, 而當時的設計, 也是研究著當時的文化和需要而產生的產物. 這裡說的產物, 不單是產品, 也包括服務.
-
/ 就是喜歡與眾不同 To Be Different
最經常聽到的就是 “我沒有看過這樣的設計”, 大家口說要創新, 身體卻很誠實, 生怕得到負評而往往卻步. 而我自己有一種偏執, 喜歡做小眾, 喜歡做唯一, 挑大家相反的.
當年讀設計電腦效果圖仍未成熟普及, 記得其中一份功課的設計是一個白色水泥空間, 懊惱了一陣線該如何表達, 只有框架黑線, 感覺像未完成, 後來偶爾看到玻璃的折射, 於是於白色水泥空間的平立面及三維空間圖的邊角位加上一點點的彩虹色, 將整件事情立體起來.
另一份功課是挑一件傢俱然後將其重新設計. 我選了圓摺凳. Professor 說摺凳不算是傢俱, 它只是窮人恩物… 後來有pantone, 有face print, 有designer piece …
差不多20年前, 接到一個辦公室的項目, 當時我一改傳統的安排, 想到人們開會時都會專注於會議而不會看風景, 希望將舒適的窗邊留給員工, 然後將設施收藏到靠近核心筒, 增加視覺上的空間感, 於是將會議室設計成一個個玻璃盒, 並置於比較中間的位置, 可惜客戶不喜歡, 說像在金魚缸內開會. 十多年後, open office, agile office 開放 / 靈活辦公室隨處可見.
又差不多10年前, 一個酒店內的餐廳項目, 用了零售店的方式去處理, 然後老闆說 “我沒有看過這樣的設計”, 我說 “這也不是完全創新的東西, 只是運用了零售店的方式, 客戶應該會接受的”. 不是要創新, 不是要新點子嗎? 但老闆仍然堅持, 結果做回了一般餐廳的設計. 現場有像珠寶店的餅店, 有零售店的餐廳, 有結合兩者的, 隨處可見.
我的伯樂在哪兒?
-
/ 從時裝到空間 From Fashion to Spatial
很多東西, 包括時裝和空間設計, 都是魔鬼在細節. 由時裝設計轉投空間設計, 兩者之間不盡相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由選材料, 配件, 配色到結構上的安全性; 從美觀到用戶體驗, 都是考慮之列. 在時裝設計時學到的對布料的認識及一些設計基礎可以應用到室內設計上.
由不同的針線步學起, 編織, 衣服上的各個部份結構和下同做法, 設計畫草圖, 選布料, 買配件, 到畫紙樣, 車衣縫製, 成品 – 一步一步學了五年. 除了指定功課外, 自選功課都喜歡設計一些舞台感重的, 例如有一年做了一條白色直筒褲, 配銀色褲袋和車線邊; 又有一年做了一條咖啡色燈心絨裙, 領口, 手袖和裙腳都縫上了橙黃色的羽毛.
雖說入行到室內設計是於時裝設計之後, 但我的 AutoCAD 卻是中學時在爸爸的工廠學到的, 他是一位機械工程師. 當時還未有Windows, 打開電腦, 於DOS版面輸入指令, 入到 AutoCAD 的版面, 要畫圖, 不是輸入指令或按下版面上的圖案, 而是於 Digitizer 上選取, 相信很多跟我同輩的也未必知道.
到了出來社會工作, 手畫圖仍很流行, 電腦效果圖仍未普及, 所以對於設計師本身的功力要求也比現在高, 除了品味及藝術感外, 基本功和設計史不可或缺, 對於三維空間的聯想力也很重要, 因為當時還未有 SketchUp, 從一個牆面到另一個牆面, 從一個空間到另一個空間, 天地牆的連貫性, 絕對依靠設計師的想像力.
畫圖, 上色, 砌材料樣板, 建實體模式, 準備匯報文件, 連提交給屋宇署和建築署的審批圖紙, 一式七份, 每一份都是人手填色的, 不如現在直接電腦填色按一下便打印了七份拷本. 現在有了更多的電腦軟件, BIM system, VR, AR, big data 等, 幫助了設計師更多的天馬行空實現出來.
-
/ 左事 Left-Handed
左撇子的我在學寫子的時候, 因為英文是左至右, 而幼稚園及小學會用鉛筆, 很容易會於書寫時印到整本簿都黑黑的. 後來試了不同方法, 例如將手掌離開檯面, 或比較多人用的將手拗起. 又因為是左撇子, 寫中文一二三及幾乎所以橫劃都是從右到左, 有別於他人從左到右.
小學時作為學霸的我, 一次班長說左撇子寫字都不漂亮, 年少氣盛, 好勝心使然, 為了證明左撇子都可以寫得一手好字 (又希望得到別人稱讚), 於是回家苦練, 現在練得一手有個人特色好字.
對用戶體驗有要求的我, 對於吃飯該坐哪一邊不會跟鄰座撞手, 中餐館餐具預置在餐具右邊, 日本餐廳筷子橫放預置, 西餐廳餐具等, 剪布較剪要買左手專用的, 裱作品和製作模型時的工具, 單邊圖案杯的公仔總在口唇一邊看不到, 銀行電子筆總是連在簽名板的右邊等等, 一點的不方便, 但這些小事總會提醒自己的與別不同.
-
/ 我
自己是一個很喜歡分享的人, 所以常會跟別人分享一些想法和奇怪點子, 喜歡的人覺得我很特別, 很多觀點, 看法, 解決問題的idea都很創新, 很與別不同. 而別的人或會覺得很奇怪.
加上INFJ-A + HSP + Aries這個奇怪到不行的組合, 造就了獨特的我. 套用 “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 視乎你怎麼看待, 這就是我.
-
/ 整理中
最近在整理書架, 紙本筆記, 手機內的相片等等. 突然有種很大的內在聲音說要把這些都分享出來, 更多的其實是自我記錄. 才剛開始, 還有很多, 新的, 舊的, 重新修訂過的, 慢慢在這裡再重新呈現.